双碳目标下的重要路径和现实支撑
导语:实现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,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,正成为支撑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。特别是在林业领域,造林碳汇已从传统生态工程上升为具有减排价值的气候解决方案。本文将从国家战略、政策演进与技术实现三个层面,理性分析造林碳汇的现实意义与发展趋势。
碳汇,通俗理解即为“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”。森林作为典型的陆地生态系统,其碳汇能力主要依靠光合作用,将CO₂固化于植物体与土壤中。随着国际碳市场的发展,森林碳汇不仅具有生态功能属性,还逐渐具备减排价值和交易属性。我国发布的《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造林碳汇(CCER-14-001-V01)》就是重要标志。该方法学明确了造林碳汇项目的核算路径与核证方法,标志着森林碳汇正式纳入碳减排机制体系。造林碳汇项目通过增加森林面积与生态系统碳储量,在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同时,兼具生态、经济与社会功能。换句话说,碳汇正在从“环境投入”转变为“气候资产”,成为国家碳排放治理体系中的有效补充。
造林碳汇的提出并非无本之木。我国在过去数十年通过一系列大规模生态工程,夯实了碳汇潜力的基础。▶关键成果如下:森林覆盖率:截至2021年,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4.02%森林蓄积量:达194.93亿立方米,并实现连续多年“双增长”重大工程支撑:包括“三北防护林”“退耕还林”“天然林保护工程”等这些成果意味着,我国不仅具备开展大规模造林项目的经验基础,也已具备 较强的监测、评估与核证能力,为碳汇项目的合规开发提供技术保障。
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规划,到2030年我国森林碳汇能力将进一步提升:森林覆盖率目标:提高至约25%年碳汇能力:稳定在11亿吨二氧化碳左右这一目标的设定不仅是对造林碳汇功能的认可,也是对其在“碳达峰”过渡期中所发挥的缓冲与调节作用的明确期待。从政策设计层面看,造林碳汇项目未来将更强调:科学选址与生态适应性造林:防止“一种就绿”但生态失衡长期运营与绩效评估机制:提升项目碳汇的“真实性、额外性与持久性”与碳市场接轨的路径打通:使碳汇具备可交易、可量化、可金融化的属性。
造林碳汇的未来,不仅关乎林业本身,更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“气候治理”语境下的重估。面对碳中和目标倒计时,单靠减排远远不够。我们必须通过构建“增汇—固碳 — 核算—交易”完整闭环,让森林不仅成为自然资本,也成为应对气候挑战的国家资 产。巩固与提升碳汇能力,不是生态工作的附加项,而是能源转型之外的第二主战场。在“双碳”目标与全球竞争新格局下,绿色是底色,碳汇是抓手。我们已经在路上,下一步是系统化设计、高质量开发与长期绩效管理的深化阶段。